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超过保质期使用就没有效果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及“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液体制品保质期为3个月,粉剂及颗粒制品为6个月。超过保质期并不意味着产品没有效果,要区别对待。少数用户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选购产品时只注重是否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使用不对症的菌品种后,达不到所需目的。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9种,具有不同的功能,要结合需求、菌种特点、菌种功能选用对症的产品。菌肥,亦称生物肥、生物肥料、细菌肥料或接种剂等。云南湿地生物菌肥技术指导
菌剂规模化生产,科学的自动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少人为杂菌的污染;尽量选择含有有机质成分的原料,如玉米原浆、豆粕、麸皮等,这样可以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维持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营养需求,同时施入土壤之后能够在微生物生长的延迟期及时的提供有机质来满足菌的生长需求,以使复合菌群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并且快速进入生长的对数期,保证了菌群在土壤中的存活,并且发挥菌群的抗病和改善土壤的作用。关于如何科学的辨别微生物菌肥的好坏,耕种帮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微生物菌肥使用小技巧,请关注耕种帮。陕西便宜生物菌肥价格实惠有助于让土壤重返自然状态,让土壤的PH值平衡至作物需要的程度。
2、地温因为大家平时说的温度都是气温,所以对地温就相对陌生了,地温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比如我们用菌肥一般要求在土层20cm以下,这样才有改良土壤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地面以及20cm、30cm的地温。对地温来说,气温是影响地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只有这个因素。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湿度、土壤有机质、地表的植被状况、甚至是当地所在纬度等等,都会影响地温。比如砂土、壤土透气性能不同,保肥保水性能不同,地温受气温影响程度就不同。一般来说,夏天的中午,随土壤结构的不同,阳光直射地方的地表温度是当地气温的1.5-2倍。至于冬天,阳光直射地表温度比气温高5-8℃。
拌种用菌肥量与种子大小有关,小粒种子,每千克种子50-100克即可,大粒种子需要量就多一些,拌有金宝贝菌肥的种子播种后也要立即覆土,防止阳光中紫外线杀伤菌肥中的微生物。5、喷施:也是一种用于追肥的施用方法。将生物菌肥先用少量水浸泡4-6小时,然后再加水进行搅拌,搅拌后用较细目布或尼龙纱网布过滤,将虑清液喷施在作物叶背面和果实上。整个生育期中,根据作物生长情况结合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效应期喷施2-3次。喷施选在傍晚或无雨的阴天比较好。喷施追肥的方法适用于蔬菜和密播作物。喷施有明显增产效果,但效果一般要低于土壤施用效果。以土壤施用与喷施相结合效果比较好。有机肥和化肥施用的比列失衡造成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和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改变。
注意棚温、地温和水温。施用菌肥的比较好温度是25~37℃,低于5℃,高于45℃,施用效果较差。对高温、低温、干旱条件下的农作物田块不宜施用。同时还应掌握固氮菌**适温度,土壤含水量是60~70%左右。因量制宜。对于多年来用化肥的田块施用了生物菌肥不能大量减施化肥和有机肥,因农作物对化肥产生了依赖性,用生物菌肥取代氮肥不能一下子适应,因此,其取代量应做到、二、三年分别取代30%、40%和60%。磷、钾肥只能补足,不能减少。因时制宜。生物菌肥不是***肥,所以,要在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大量吸收期前7~10天施用效果比较好。同时对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时期,要选用不同的施用方法,作物叶背茸毛的多少、叶片蜡质的厚薄都会影响其使用效果。生物菌肥中的菌种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够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残留物。低价生物菌肥排名靠前
微生物菌肥,含有多达十余种高效活性有益微生物菌,适用于各种作物使用,可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广普性。云南湿地生物菌肥技术指导
1、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具有两大功能:(1)通过灌根可有效防治植物细菌性和土传病害,同时可使植物叶部的细菌害明显减少;(2)对植物具有明显的促生长、增产作用。2、多粘类芽孢杆菌对细菌性土传病害――植物青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收获后期,对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罗汉果和生姜青枯病(姜瘟病)的田间防效可达70~92%,增产率可达493%,甚至当对照发病率高达97%时防效也是如此。3、多粘类芽孢杆菌对土传病害――植物枯萎病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收获后期,对番茄、茄子、辣椒、西瓜、甜瓜、黄瓜、苦瓜、冬瓜、香蕉和草莓等枯萎病的田间防效可达65~85%。4、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芋头软腐病、大白菜软腐病、辣椒根腐病、花卉根腐病、玉竹根腐病、沙参根腐病、番茄猝倒病、番茄立枯病以及辣椒疫病等土传病害也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5、此外,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植物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可使田间植株高度比空白对照区增加10-30cm;甚至在植物不发青枯病时,也可使植物的产量增加27.5%,且增产主要表现为收获前期。云南湿地生物菌肥技术指导